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关于印发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 学院分类发展建设方案的通知

更新时间:2019-10-30 09:41    浏览:    来源:     【字体:    

渝资环职院〔2018〕54号

关于印发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

学院分类发展建设方案的通知


院属各部门、各单位:

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四部门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意见》(渝教高发〔201719号)精神和要求,学校董事会及校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确定我校发展类型为技能技艺型高职院校,并认真编制了《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分类发展建设方案》,希望各部门、各单位围绕学校分类发展目标任务,对标对表六大问题, 20个项目,逐项突破,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基本理论知识、较强一线生产、服务、管理操作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和社会服务人才,把学院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技能技艺型院校做出新的贡献。

特此通知。


附件:《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分类发展建设方案》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

2018913日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办公室    

2018年9月13日印发              

附件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

分类发展建设方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结构日趋复杂,高等学校能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分类发展势在必行。高校分类发展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依据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按照类别,实行自我优化、自我发展的模式。其目的是在相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发挥横向比较和办学资源配置政策的导向作用,使高等学校做到分工明确、准确定位,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

根据市教委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认真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规划发展的思路,制定我校分类发展建设方案如下:

一、学院概况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是一所专科层次的资源环境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学校。

学院位于中国石刻之乡、西部五金之都的重庆市大足区,现有占地面积约435亩,规划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经过几年的建设,一期工程建筑群体为6万多平方米 ,包括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办公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体育场等主体工程。校园内道路、信息网络、强弱电网、消防、环境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

学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教学实训设备总值1500万元,购置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40套、教学计算机450台等。校园网宽带每个座位和床位均有信息点,建立了学院网站、校内视频服务器、教学资源服务器、财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查询系统、学生评教系统等。现已建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室、节能节水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沙盘实训室、专业计算机室、现代教育技术实训室、语音室、基础美术实训室、形体训练室等15个实验室。力争各类图书达到40万册,电子图书、各类期刊和文献资料在品种与数量上有突破性增长。

学院领导班子有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院领导中有3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具有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优势。

学院规划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兼任教师3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25%;学院从企业聘请行家能手担任双师型教师,聘请环保行业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行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客座教授。学院积极依靠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以及重庆市工程师协会雄厚的师资人才优势,通过引进高层次师资人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师结构,加快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教育技术和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学院现设环境工程系、环境艺术系、建设管理系和公共管理系、基础教育部等7个系部。按照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的理念,重点建设从环境保护源头清洁生产到中间循环经济再到末端工程治理及其延伸专业全覆盖的专业群;重点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汽车工程”+“财经商贸”+ “大健康”+“学前教育”相互融合的六大专业集群。目前开设环境工程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艺术设计、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工程造价、道路养护与管理、会计、互联网金融、市政工程技术等12个专业。其中,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是目前我市高职院校唯一开设的专业,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获首批市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

学院与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本科院校合作,建立结对帮扶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积极开展专衔本、专升本等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提升学生学历水平;建立环保干部培训中心以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政校企合作,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已与政府部门、30多家企业、8家幼儿园签订了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园合作协议,双方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和教材开发、师资挂职锻炼、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并覆盖所有专业,还与北京高能时代环境公司、重庆金土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和重庆纳川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同时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机制;按照岗位需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教材;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政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确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持“手脑并用、创新世界”的校训,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走产教融合、政校企园合作之路,推行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力争建成资源环境专业特色鲜明,有较高知名度和一定影响力的高等职业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自建校以来,攻坚克难,规模迅速扩大,成效明显,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好评。但受诸多因素制约,学校资源配置仍不平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尚有较大差距,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学校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现代教育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学校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实现发展目标,必须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支撑学校实现后发赶超的体制机制,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分类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四个服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以国家和重庆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为引领,以内涵发展、特色立校为主线,以依法治校、激发办学活力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创建优质高职院校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服务产业企业发展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技艺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基本理论知识、较强一线生产、服务、管理操作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和社会服务人才,把学院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技能技艺型院校。

三、分类发展的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提高质量。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根据学校实际科学定位,明确办学类型、发展方向、目标路径,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办出特色和水平。

需求导向,服务发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学校发展类型和按需设置院系、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精准施策,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融合性。

错位竞争,协调发展。错位竞争,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有效解决专业发展同质化的倾向性问题,实现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

四、分类发展的战略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目标,学院提出夯实基础、内涵发展、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

夯实基础,就是要强基础、补短板。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制度建设;强化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夯实办学基础、优化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内涵发展,就是要练内功、强能力。以技能技艺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理论教学以实践教学需要为标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和科学技术咨询。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基本理论知识、较强一线生产、服务、管理操作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和社会服务人才。

特色鲜明,就是要专业优、塑品牌。建设具有特色的技能技艺型大学,必须以特色专业建设为起点,在“新”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下功夫,走“专业特色—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的发展之路,打造在全市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环保类特色品牌专业”。

五、分类发展的目标

学校定位为技能技艺型发展类型,并以此凸显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秉持“就业导向谋改革,开放合作创机制,立德树人提素质,强能善技育人才,质量特色促发展,服务环保立优势”的办学理念。对接重庆市实施八项战略行动计划和三项攻坚战的总体部署,瞄准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成才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培育工匠精神为育人导向,树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创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环境育人”的五育人新体系,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基本理论知识、较强一线生产、服务、管理操作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和社会服务人才,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技能技艺积累多、服务社会声誉好”且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技能技艺型院校。

到2022年基本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以内涵发展、特色立校为主线,大力推进重点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练内功强基础,凝练办学特色,促进规模质量效益同步增长,把学校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技能技艺型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分类发展的主要任务

学校分类发展实行问题导向、项目管理、精准施策、目标考核。围绕学校分类发展目标任务,聚焦六大问题,实施20个项目,逐项突破,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架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1.发展目标

建立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建立学校与市内市外职业院校教育联盟办学模式,构建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具体内容

(1)治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规定,规范决策程序,确保党委书记进入决策层,双向任职;搭建地方、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平台。

——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学校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积极探索政校行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2)制度体系构建

——以学校章程为龙头,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行业参与的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科学研究的新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适应学校科学发展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基于学校分类发展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完善学校职能部门职责,改革工作考核机制,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增强学校各部门自我改革发展的内动力。

(3)治理能力提升

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改革发展和依章办事意识,提升管理的效能,提高学校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水平。加强干部培训,建成一支能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管理、教学、科研、服务队伍,提高干部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4)增强基础能力

补短板,强基础,认真规划实施校园扩建。拟新建6万平米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满足到2022年学院各类在校学生达到6000人规模以上的要求。

塑特色,协同发展,规划实施环保培训大楼建设。拟加强校地合作,建设环保人才培训基地,新建8000平米培训综合大楼,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合作平台,推进民办高职特色产学研一体化。

(二)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1.发展目标

学校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二级院系作用,向二级院系放权,全面推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三级建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实现生师比大体相当、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薪酬激励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具体内容

(1)推进两级管理

二级院系是学校党政领导下的二级管理组织,是学校的管理重心,是教学教改、科研的组织实施单位,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具有充分的办学和管理自主权。进一步理顺校二级院系关系,规范二级院系办学和管理的权限。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明晰二级院系的办学地位,全面推行校院系两级管理。

专业教研室是直接承担教学任务、专业建设、教研教改、师资培训等工作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在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教学评价的基础性作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根据学校岗位职能、任务和性质,核定学校人员编制类别及数量。

——制定《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聘用管理办法》,签订聘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标准、考核指标和测评办法,促进效能提升。

——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结构工资制度,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为主要内容的薪酬激励方案;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建立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绩效激励机制;对重要岗位关键岗位,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薪酬形式和薪酬办法。

(3)职称评审改革

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人社部、教育部关于直接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要求,依据《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逐步下放高中级职称评审权限有关事项的通知》及全市评委会组建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考虑组建高校教师校级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制订和完善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切实做好职称评审工作。

(4)建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精神和市教委的工作部署,坚持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严把教师师德考核关。在教师选聘时,以师德考核合格为首要关,再考察教师业务能力与业绩。师德考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贯穿于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聘期考核和奖惩及各类人才工程遴选的全环节;贯穿于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流程。建立教师师德档案,推行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将学术不端行为纳入师德考核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全面实行教师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统筹兼顾的要求,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两类,分类聘任;严格聘用管理、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制定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学院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实行年度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合理确定教师岗位工作任务。在确定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基本任务量时,应考虑教师岗位类型、职务职级的差异,实行工作量年度和聘期考核。

——突出教育教学业绩、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办法。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制定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按照学校的教学科研任务和发展要求,把教师划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明确不同教师岗位的职责。坚持以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对全院教师实施聘期发展性评价单项考核;对教学型的教师,着重考核教书育人和教学工作中的业绩;对教学科研型的教师,根据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要求,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

——明确教育教学考核内容。一是严格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二是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三是健全教学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强化课堂教学纪律考核。

——采取四位一体评价的综合考核方式(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单项考核与总体考核相结合。

(三)优化专业设置,增强核心竞争力

1.发展目标

立足于重庆市资源环境保护行业,服务环境保护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对接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丰富和完善全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与环境保护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覆盖环境保护行业主要职业岗位群,环保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建立基于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标准,建立专业评估及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布局更加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

2.具体内容

(1)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

围绕重庆市发展主战略,结合区域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产业链发展需要,构建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加强服务地方重点产业的生态环境、新能源汽车类等工科类专业群建设力度;重点建设环境工程技术、大数据、学前教育等专业。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汽车工程”+“财经商贸”+ “大健康”+“学前教育”相互融合的六大专业集群,五年内专业总量超过28个,专业群基本形成,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基本理论知识、较强一线生产、服务、管理操作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和社会服务人才。

(2)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

——瞄准中小企业急需的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坚持产教融合、科教结合,针对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加强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和科学技术咨询,推进民办高职特色产学研一体化。

——与大足区环保局加强合作,共同办好生态环境监测站实训基地,体验大气、水、声、土壤环境监测的真实工作环境,拓展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作联盟,共建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合作平台。

(3)项目引领,推动专业建设

——遴选2个专业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引入行业标准完善专业建设,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应用型教学科研团队,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招工就是招生、工厂-学校、车间-课堂、徒弟-学生、师傅-老师校企合作有机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力争经过三年建设,将入选专业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标杆,为学校其他专业建设做好示范引领。

——实施工匠人才培养计划。突出工匠精神培育,把鲜明的育人导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行业产业开展协同育人,选取部分专业作为工程师、工匠精神教育培养计划,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聚焦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建设、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挖掘拓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造特色专业群,建设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知识+技能+态度”课程考核方式,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素质、工作规范有效对接。把环境工程“搬进”校园,建设涵盖环境保护全过程的实训基地。举办企业家大讲堂,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5年建设,建成1个左右的市级示范专业,获得市级重点专业零的突破。

(四)提升教师能力,建设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

1.发展目标

制定学校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形成科学的工作方案,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突破口,以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以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师结构,加快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和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人才强校工程顺利实施,到2022年,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0%,努力造就一支与技术技艺型院校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2.具体内容

(1)“双20”计划

实施聘请20名校外兼职教师进校园和20名校内教师下基层“双20”计划。

——采取请进来,聘请20名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大师工匠作为专业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

——采取走出去,选送20人以上教师到基层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每年选送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训练,强化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应用研究能力。

(2)教学能力提升

——落实教师分类培训制度,通过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项目、骨干教师校外研修项目、教育部网络培训项目等促进教师了解相关专业发展前沿、提升教学能力,确定分类意向。

——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抓实青年教师“三定”工作(即定导师、定任务、定方向)。

——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通过“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

——抓实教师集体备课制,以教研室为单位,以课程为抓手,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

(3)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层管理者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培养、引进、打造市级以上专业教学团队、创新团队。

——推动教学团队打造,每个院系至少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引领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学团队。

——加大公共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力度,五年内建成校级教学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个。

——加强校内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校级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工作,重点培育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及团队,着力培养市级教学名师或专业带头人;建成在市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团队。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发展目标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为抓手,走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之路,深入推进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五年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更加彰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具体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细化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构建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内容模块,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形成课程结构模块和课程内容模块的“双模块”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超过总学时50%以上,推进实践教学环节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与生产实践对接,加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步伐。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力争在全国、市级技能大赛中零的突破

(2)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办学体制机制,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标准与模式。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多渠道探索创建中外合作办学机制。

(3)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融专业、职业、创业等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建立课程质量标准,开发建设精品课程。所有课程均建有课程标准,每个专业至少有一门优质课程,全校有二门以上精品开放课程。

——建成2门有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养成和终身发展需要,文理交融的特色课程群。

(4)课程建设

——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发展需求,形成一批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实践课程群,并建立实践课程质量标准。

——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改革,启动翻转课堂、MOOCS+SPOCS、案例教学等混合模式教学改革,打造“流仓网络学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建立行业深度参与的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

——深化教材与管理改革,围绕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教材的选用管理;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优势,加大支持力度,编写出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校本教材。

——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建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建成开放式网络学习空间,实现100%的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推进“慕课(MOOCS)”、“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易班”网络平台等在线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六)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畅通就业

1.发展目标

建立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接机制和专本衔接机制,打通“中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纵向上升通道;构建面向在职人员的教育-就业-再教育的“旋转门”机制,将学校建成服务地方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2.具体内容

(1)建立与中职本科教育的对接机制

——加强与中职学校的合作,构建教育集团,拓展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渠道。

——建立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建立课程前置、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的上升通道。

——加强与行业合作,建立开放办学型模式,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继续教育、职业能力提升提供途径,打造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2)认真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工作

改进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项目”,构建和完善“见习+实习+就业”机制,大力扶持学生创业实践,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形成有影响、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确保每年专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七、学校分类发展的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1.成立学校分类发展领导小组

为加强学校分类发展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协调,扎实推动学校改革各项工作,加快学校发展,学校成立由董事长、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分类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改革工作,负责审定学校分类发展工作方案、措施,决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解决、处理其他相关重要问题。

学校分类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分发办)。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处理改革工作日常事务,起草全校分类发展工作方案,协调各项目组、各单位开展转型发展工作,督促各阶段主要改革工作任务的落实,及时了解校内外分类发展动态,为学校分类发展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2.成立分类发展项目组

为保障分类发展改革项目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分类发展改革项目组,具体负责各项改革的方案设计、行动计划制定、论证,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与协调指导。

项目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项目总协调员,并选派项目牵头部门的1名工作人员为项目联络员;在项目组组长主持下,由项目牵头部门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并协商确定各实施计划的牵头主持部门和主持人。

3.成立院系改革工作组

各院系成立由院长(主任)、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的改革工作组,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改革工作。按照学校要求,在学校分类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分类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制订本单位分类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并按学校要求组织开展工作。各院系分类发展工作组人员组成名单报送学校分发办备案。

(二)制度保障

1.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流程,推动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形成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有章必依、违章必究的管理环境。

2.建立分类发展任务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分类发展任务落实实施的管理,建立任务管理责任制,实施任务实施问责制,将分类发展任务实施情况纳入各部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定任务落实配套政策,建立任务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制度,营造分类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经费保障

1.多方筹措办学经费

积极拓展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确保分类发展经费投入稳步提高,确保教学经费投入稳步提高,确保员工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努力争取国家、市资金支持,通过项目争取专项经费;加强与行业、企业互利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继续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各种银行贷款政策,积极有效化解基建债务。

2.切实加强经费管理

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建立与学校改革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经费管理,执行财经纪律,建立经费预算评审制度,优化经费预算方案,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借力多方支持,助推分类发展取得实效

1.充分区域良好的政治资源优势,争取获国家层面的政策帮扶及资金支持,推动学校发展。

2.加强与政府、行业和企业联系,加大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力度和范围,获得政府、企业的人财物投入,推进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3.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帮扶,加强校校合作,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获得支持,推动学校分类发展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4.破解阻碍学校发展的难题,在专业设置、招生制度、人力资源制度、财政拨款等方面争取国家、市级支持,扩大办学自主权。

八、分类发展的预期成效

(一)学校形成基础好、能力强、专业优、就业旺、有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社会评价良好,品牌形象渗透力强化及辐射半径扩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建成多方融合发展的合作办学新机制

1. 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完善治理结构,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2. 建立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建立学校与市内市外职业院校教育联盟办学模式,构建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三)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以岗位职责和能力为导向的人事聘用制度。

2.形成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激励制度方案。

(四 )建成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新体系

1.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群。

2.学校专业总数达28个以上,每个专业至少有1门优质课程,全校有2门以上精品开放课程。

3.构建对接职业能力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专业评估标准,建立并实施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五)建成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1.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双师素质师资占比不低于50%。

2.建成校级教学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个。

(六)形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课程建设卓有成效,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建立对接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标准,建成一批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群组。

2.编写出质量高、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校本教材。

3.实现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修订、课程内容模块构建、教学过程实施、课程考核、教学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办学。

(七)建成人才培养立交桥

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建立有机衔接。拓宽面向中职的招生渠道,打通应用型本科上升通道,建立纵向贯通,横向畅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畅通就业渠道,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附件

分类发展项目实施进度表

问题

项目

主要任务

完成

时限

完成部门

架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问题

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

2019

牵头部门:董事会办公室(院办、党办)

主要参与部门:

组织部、人事处、

教务处、科研处、

各院系

董事会建设、完善章程、党政联席制度、董事会党委沟通机制

2018

制度体系建设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2020

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建设

2019

治理能力提升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长期

认真抓好干部培训

长期

增强基础能力

补短板,强基础,塑特色,新建近7万平米教学楼、学生宿舍和环保人才培训基地的培训综合大楼

2022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

制度改革

制定岗位聘用等有关制度

2019

牵头部门:人事处

参与部门:

党办、院办、

组织部、教务处、

科研处、财务处、

各院系

加强人才招聘制度建设

2018

做好薪酬制度改革

2018

推进两级管理

管理重心下沉,理顺校院系关系,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基础性作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018

职称评审改革

组建职称评审机构及制定评审办法

2018

建立教师考核

评价制度

全面实行教师岗位管理,制定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严把教师师德考核关

2018

优化专业设置,增强核心竞争力问题

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

新能源汽车类专业群建设

2018

牵头部门:教务处

参与部门:

各教学单位

大数据、大健康、学前教育等专业群建设

2019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科技咨询;加强校地合作,与大足环保局合作办好环境监测实训基地。  


项目引领推动

专业建设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

2018

实施工匠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市级专业建设项目

2020

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建成1个左右的市级示范专业

2022

聚焦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019

提升教师能力,建设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问题

双20计划

聘请20名企业优秀人才兼职

2019

牵头部门:人事处

参与部门: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选送20教师下基层

2020

教学能力提升

抓好教师培训

长期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长期

遴选专业带头人

长期

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校级教学团队建设

长期

培育市级教学团队

长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

牵头部门:教务处

参与部门:

信息化管理中心

各教学单位

“双模块”课程体系建设

2019

突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长期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力争在全国、市级技能大赛中零的突破

2022

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活动,探索创建中外合作办学多渠道机制。


课程体系建设

新型课程体系建设

2019

优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

长期

人文素养特色课程群建设

长期

课程建设

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2019

抓好教材建设

长期

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长期

实施智慧校园工程建设

2019

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畅通就业问题

建立与中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接机制和专本衔接机制

面向中职衔接和本科衔接

2019

牵头部门:

招生就业处

参与部门:

教务处、科研处、各教学单位

建立人才培养课程衔接,学分衔接机制

2019

面向行业企业人才开展继续教育

长期

认真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工作

改进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就业率在90%以上,对口率85%以上

长期